天意原名:Providence,
影片主角是一个78岁的英国著名作家,他身患重病却仍然酗酒成性,口不择言。夜晚不时陷于噩梦的缠绕中,令他想入非非,一边琢磨着他最后一部作品的情节构思,一边回忆着他的往事。于是,噩梦、他的想象加上往事的回忆相互混淆在一起,共同构成了他作品的故事框架。 影片将文学创作的过程跟**、愤怒等融为一体,制造了一个精致的弗洛伊德哑谜。这是雷奈的第一部用英语拍摄的影片。剧本比较拗口罗嗦,有较重的文学味,影片被认为是雷奈的杰作,博加德的演出尤为精湛,但一般观众可能会觉得单调乏味。 Clive Langham (Sir John Gielgud) spends one tormenting night in his bed suffering from health problems and thinking up a story based on his relati...
发布于1977年。由阿伦·雷乃执导,并且由编剧大卫·默瑟携幕后团队创作。集众多位德克·博加德、艾伦·伯斯汀、约翰·吉尔古德等著名实力派明星加盟。并于1977-01-25公映的电影。
冰红深蓝 2020-05-05
本片斩获1978年凯撒奖的7项**,如此文学化、精妙、**的作者电影,而今却难有与之匹敌者。雷乃将作家一天晚上头脑中的创作历程搬上了银幕,影片就在他的**、病痛、回忆和呓语间游移轮转。界限模糊的套层结构,作家的第一人称全知旁白不时充当着评论、提词或直接干预叙事(转场、修改情节)的作用。虚构的角色多次突然忘记自己刚说的话,场景猝然变更,人物也常常无来由地忽聚忽散。虚构故事的内核是婚外情三角恋与弗洛伊德的俄狄浦斯故事,并不算复杂,但形式结构上呈现得**而雅致。最后1/5突然切为白日现实,原来几位虚构人物都是作家的亲人,在花园生日宴上相处得融洽和谐,当然,内里曾经的龃*裂隙或许依然暗自留存。影片由此严肃地探讨了创作过程中的挣扎与曲折、作品与现实经历(虚构角色与人物原型)间的微妙关系。(8.5/10)
YWCJ 2020-04-12
小说体性质的电影艺术被阿伦·雷乃发挥到极致,利用摄像机这个写作工具制造出「语言的困境」,在他的电影中,作者意识高于一切外在因素,看着看着,就会连现实与虚幻、主观与客观、融入与超脱、自我与他人的区别都被混淆不清,而这些问题给我们带来了怎样的思考,需要冷静下来好好地想一想。
\t^h/ 2017-01-01
英国戏剧碰上**导演,如果配乐是桑爷的话恐怕就更神奇了(虽然Rozsa的原声已经很好了)。小说中和本人的表演差异非常微妙神奇。不知为何,总觉得如果真拍**卡司,小儿子的角色非大鼻子莫属。
大奇特(Grinch) 2013-02-02
又是David Mercer擅长的心理分析学,又是一部文学样本的经典范例。用假想来把现实、虚幻混淆,用弗洛伊德“永恒三角”框架的颠倒和“弑父”主题去分析前半段,相当过瘾,但结尾又逐一瓦解,令人唏嘘。象征“清白”与“罪恶”的白酒、红酒是重要道具。还是最欣赏大卫.华纳的表演!
欢乐** 2011-11-18
叙事视角的任意转换,文本内外的随意游弋,雷乃把真实和虚构、确凿和游移拿捏得太好了。
益暄 2011-07-23
幻象与现实的分离;意识流不是一种艺术表达形式,它本身就存在于生活的每一处。这样富有文学色彩的电影弥足珍贵。
看不见的城市 2011-04-18
单看文本,我还以为是纳博科夫,难怪有人会吐槽雷乃干嘛不写小说偏拍电影,他压根儿就是在用镜头和音声在写作嘛。
godannar 2011-01-04
雷乃最复杂,最危险的一部作品。表面上看这里有两个故事:真实的,关于作家将死之际的疯狂,以及虚幻的,作家脑海里的一部半自传小说的再现。但是雷乃将这两条线索以极其复杂地方式编织在了一起,令观众始终处在不稳,困惑与矛盾之中。即便观众自认为已梳理清一切,结局也自会证明:真实从未存在。
易老邪 2010-11-20
了不起的雷乃,在对电影语言的革新和电影形式上的探索方面总能轻而易举地将其同行远远甩在身后。4星半
Amushi 2010-04-05
令人又愛又恨的一部電影呀。整部電影就是Bogarde跟Gielgud的英文講的不清不楚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