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级关系原名:Klassenverhältnisse,又名Class Relations
改编自卡夫卡未完成的长篇小说《美国》,但其关注的并非真实的美国,更像是没有详细年代的关于美国的寓言。卡尔•罗斯曼由于丑闻而接受其舅舅的邀请搬去美国,然而他无法摆脱欧洲大陆旧式习惯,更糟的是,欧洲的阶级结构无法让他通过自己的双手谋生。这一电影版关注****社会创造的残酷而变幻莫测的阶级关系。同时忠于原著而未添加影片的结局。施特劳布夫妇风格的一贯*作与卡夫卡氛围的完美结合:中景固定机位,面无表情的演员,人物肢体和语言刻意僵硬,强调侧面特写,镜头推进及平移刻意突兀。由此我们可以寻求到改编卡夫卡作品的带实验性的可能。
发布于1984年。由达尼埃尔·于伊耶、让-马里·斯特劳布执导,并且由编剧达尼埃尔·于伊耶、让-马里·斯特劳布携幕后团队创作。集众多位Christian Heinisch、Nazzareno Bianconi、马里奥·阿多夫、劳拉·贝蒂、哈伦·法罗基等著名实力派明星加盟。并于1984-10-03公映的电影。
第34届柏林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金熊奖(提名)。
第34届柏林国际电影节:特别提及。
20世纪最伟大的影片当中的一个,由导演丹尼奥勒·惠勒特导演的一部剧情剧。 它是非凡的和启发性的。
Aislinn 2022-06-25
7.5 这算是斯特劳布夫妇最佳之一了,影片中的影像和故事非常吸引我,打算哪天读一下卡夫卡的原著
JeanChristophe 2019-10-07
从轮船、别墅、饭店到布鲁纳尔达的公寓,于里耶-斯特劳布几乎逐字逐句地搬演了"对话体作品"《失踪的人》,但却很难说这改编是否是成功的.卡夫卡作品中的角色永远处于自然和反常的裂缝里,这难以拿捏的界线在片中只得体现为时而僵硬时而夸张的人物状态(一个小细节:在多数电影中,演员讲话时绝不会如此*繁地眨眼);如鬼似魅的布光下,深焦镜头将距离扩张到近乎失真,为"冗长乏味"的故事平添怪诞的恐怖气氛,却反倒背离了根植于日常性的绝望.另一方面,本片"直译"对话的最大妙处在于传达出了超脱一切社会议题的无-根据性或曰深渊(Ab-grund),在这方面它或许远胜过其他改编作品:由triviality构成的经验真正成为了审美的对象,除了被迫听与看,被迫活在我们**的这样一种文学之中以外,我们并无其他选择.
Trillian 2019-03-15
大概因为看了布列松,终于能**到Huillet&Straub的世界(和他们俭省诡异的英文字幕....)几乎立刻想要看第二遍。从封闭的车窗,望向虚构的****,僵硬刻板,死尸一样的幽默感。
bloom 2019-01-12
要求所有的注意力,意料之外地好看,终于打开了通往卡夫卡的大门。电影看到一半,去看了小说,再倒回来看电影,但对比之下仍不能确定这样一部“省略”和“忠诚”的电影到底是否需要以预先对文本的了解为基础——似乎是不用的。斯特劳布夫妇简直像学数学的,尽管其中每个段落看起来都是极为简单和寡淡的,但又显然经过了精妙和确信的设计。它回避一切,拒绝好莱坞、拒绝新浪潮、拒绝寡淡本身,寻找在一切存在间的一条隙缝。有的僵硬是表演的,有的是非表演的。人在环境中,与空间平等,情感在人和脸离场时更为清晰。
Eco 2018-05-22
改编自卡夫卡未完成的长篇小说《美国》,但其关注的并非真实的美国,更像是没有详细年代的关于美国的寓言。哈伦·法罗基还演了这部电影呢。。。。镜头语言工整克制,尤其是画面衔接时的人去景空的转场方式,符合卡夫卡的气质。
丁一 2011-09-07
光影直译卡夫卡,忠实又冗乏,不及奥森意译卡夫卡,眩丽又忠实
李和百万幽魂 2011-08-27
——做好看两个小时实验片的准备了吗?——没。o(╯□╰)o真是崩溃,**了所有让人头疼的元素。这貌似是卡夫卡作品改编的评价最高的电影但是还是晦涩的令人发指。卡夫卡应该是很多导演心中无法逾越的山峰阴影吧!!!看完简介已然会心一笑。哈!哈!哈T T。。。。。。。
欢乐** 2011-07-28
美国原为乌有乡,个人本是浮生鸟;人物肢体和语言刻意僵硬,固定空间、机位、光源,强调侧面特写,集中中景,镜头推进及平移刻意突兀,渲染虚妄古怪命运被倏然撕扯横断的荒唐感。
小易甫 2011-01-18
由此我们可以找到保持卡夫卡作品风格的影像化可能:全片几乎全用固定镜头,仅有极少的镜头平移,无配乐,人物几乎无走位,保持僵直。
𝐓 2008-11-26
比起索德伯格以卡夫卡之道还治卡夫卡之身,这片儿就显得太笨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