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眼睛原名:Кино-глаз,又名Kino Eye、Kinoglaz
This documentary promoting the joys of life in a Soviet village centers around the activities of the Young Pioneers. These children are constantly busy, pasting propaganda posters on walls, distributing hand bills, exhorting all to "buy from the cooperative" as opposed to the Public Sector, promoting temperance, and helping poor widows. Experimental portions of the film, projec...
发布于1924年。由吉加·维尔托夫执导,并且由编剧吉加·维尔托夫携幕后团队创作。并于1924-10-31公映的电影。
维尔托夫以“电影眼睛论”为旗帜,组成了“电影眼睛派”摄制团体,拍摄了新闻简报式的《电影真理报》(1922—1924)以及《带电影摄影机的人》(1929)、《在世界六分之一的土地上》(1926)和《关于**的三支歌曲》(1934)等成功的影片,力求通过生活的真实素材歌颂新生的苏维埃社会。
虎虎 2024-05-03
爱森斯坦“原始印象派”的贬斥单拎出来更像是夸赞
十一伏特 2022-03-11
主要跟随少先队员们的**来拍摄相关生活片断,最显著的技法是几次大规模倒放:**社的牛肉倒放为整牛再退回到养牛场,面包倒放成为面团再退回到小麦,玩跳水的人从水面倒放回到跳台上。 1924年是**逝世的当年,苏联基本还是处于**主义的社会秩序中,从纪录片里能看到宣传鼓励农村**社、少年队升国旗仪式、帮助贫困**、**酗酒行为、消除结核疾病等一些列社会举措。此外还有中国魔术师、大象游街、疯人院患者这样的花边。
Melancholy 2021-07-17
电影眼睛,预设在场的不在场。倒放把人送进**社买东西简直了哈哈哈哈哈!
無邊無際 2021-01-23
石破天惊。维尔托夫算不算苏联“国师”呢哈哈哈。
LoudCrazyHeart 2020-05-25
维尔托夫强调摄影机的纪实性,但本片还是能看到摄影机提前架设的逻辑,若是此行被放置到如今的评论语境中,会被定性为“摆拍”从而丧失掉纪录片属性吗?多样丰富的电影语言的运用,相比很多早期默片故事片都要有趣得多,特别是采用了倒放手法。
Eco 2017-06-29
****电影制作的可行性分析。维尔托夫是政治电影第一人。
几根佩毛 2016-06-13
由苏联纪录片奠基人,苏联眼睛派创始人吉加·维尔托夫于1924年创作。维尔托夫凭此片实践了自己的“电影眼睛”的理论——摄影机时出其不意地捕捉生活的眼睛。可与其代表作《持摄像机的人》一共观看。****://***.bilibili****/video/av4964647
翟墨子 2012-10-16
抱着《持摄影机的人》预期看的......小**们不是人,是神;喜欢两段倒放:野屠宰场&跳水。关于野兽复活,好像在另一部影片里看过更精彩更震撼的,难道是《动物之血》?记不清的了。
stknight 2011-10-12
维尔托夫主张摄影机是“出其不意地捕捉生活”的“眼睛”,反对叙事性电影,反对人为搬演,排斥演员、化装、布景、照明和摄影棚中的艺术**,认为可以通过蒙太奇技巧重新组织自然形态的实拍镜头,从而在意识形态的高度上表现“客观世界的实质”。他在提出这个理论的同时还通过这部影片实践着他的理论。
徐达多 2009-09-10
不是简单的倒放,电影可以改变生活,电影应该反应心理,电影镜头应该充当比眼睛更敏锐的观察功用。